科技風雲

當科技碰上資本失控 街口支付風暴的警訊與代價

陳怡瑄 2025-08-18

用戶信任、監管機制面臨雙重考驗


文.陳怡瑄

台灣第三方支付領導品牌之一的「街口支付」,近日因其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街口金科)」捲入高達三十六億元的資金爭議,引發社會關注。事件起源於二○二三年,泰山企業原董事長詹景超以約三十六億元購買街口金科四成股權,但後續泰山高層認為交易無效並提出返還訴訟。二○二五年五月,台北地方法院判決支持泰山請求,並核准假執行程序。

街口金科資金清空查封現場無物可扣

當法院於七月十日前往街口金科執行查封時,卻發現其帳戶資金幾近清空,且公司辦公室已無人上班,招牌與標示也已拆除。法院現場無法查扣任何資產,僅能開立無財產報告,後續仍將依泰山補報資產所在地進行下一步執行。此景象震驚社會,也引發外界質疑街口金科是否有資金脫產或轉移之嫌。

街口支付為母公司旗下子公司,事件爆發後迅速出面澄清,強調其營運資金與用戶儲值金均受「一○○%銀行信託」保障,與母公司帳務完全隔離。並指出該日臨時改為居家辦公、拆除標示是因媒體聲量過大與樓上施工考量。儘管如此,金管會已介入,要求街口支付補交資金流向與特約商店現況報告,同時密切監控資金穩定度。

用戶信心動搖支付習慣改變及出現轉向

事件曝光後,用戶反應兩極。雖街口支付多次強調資金安全無虞,仍有部分消費者為求保險選擇清空街口帳戶餘額、解除綁定信用卡、甚至暫停使用街口 App。社群平台與網路論壇上也不乏「先提款再說」、「誰知道還能撐多久」等擔憂言論。

根據金管會資料,截至七月中旬,街口支付每日信託帳戶平均仍有約四十億元餘額,並未出現大量擠兌或提款異常。街口支付也強調,自二○二五年七月十二日起,已配合金管會每日回報信託專戶餘額、資金進出與特約商戶合作狀況。整體而言,目前用戶端資金仍維持穩定,但信任裂痕已明顯浮現。

這一波信任危機對街口支付的中長期品牌形象構成壓力。尤其是仰賴數位支付的年輕族群與中小商戶,若對資金安全無法建立信心,恐將逐步轉向其他競爭平台如 LINE Pay、一卡通或台灣Pay 等。部分攤商如南門市場、小吃街等受訪時表示,近期已有顧客轉用其他支付工具,甚至考慮暫停街口收款服務以降低風險。

商家與平台合作動搖監管透明度成關鍵

除了消費者外,企業端反應也相當敏感。momo、PChome、85℃、吉野家、全國電子等大型商家曾一度暫停街口支付選項,以觀察事件發展。雖然在金管會與街口支付說明信託機制與子公司獨立帳務後,多數商家陸續恢復合作,但這段期間的短暫中斷已透露出業者對平台風險管理的疑慮。

特別是對中小型商家而言,支付平台若出現臨時停擺,不僅將直接衝擊每日營收,更可能因消費者流失而造成長期損害。在高度依賴數位收款的現代商業環境下,對平台資金調度能力與財務透明度的信任,已成為合作穩定與否的關鍵指標。

本次事件亦突顯出台灣在電子支付監管制度上的潛在漏洞。雖街口支付本身設有信託機制並依法申設為電子支付機構,但其母公司資金去向不明、查封行動受阻,反映目前在控股母公司層級缺乏有效監督機制。金管會後續若能強化母子公司資訊揭露、要求定期公開信託餘額、設置第三方審計制度,或將有助修補市場信任與建立更健全的電子支付環境。

有機會觸發台灣電子支付整體治理升級

街口支付事件突顯了電子支付產業在快速成長之餘,仍面臨公司治理、資金透明度與監管制度的結構性挑戰。對用戶而言,短期內資金安全雖無立即風險,但信任一旦動搖,修復將是一場長期工程;對商家而言,這是一個重新評估「支付多元化」與「風險分散」的契機。

對主管機關來說,這起風暴也是一次關於如何強化控股公司監理與提升資訊透明度的壓力測試。若能藉此推動制度升級,導入更嚴格的財務揭露與資金監控標準,本次事件或許反而能成為台灣電子支付市場邁向成熟與可信任的一次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