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頁面

新工作型態的轉變與崛起  

順應潮流勇於變革  賦予工作新定義

黃小玲 2022-03-07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型態。在後疫時代全球將近二十五%的人需要轉換跑道重新開始,而遠距工作、電子商務和自動化的工作也將會是未來趨勢。
 
文.黃小玲

 
 
因應疫情的限制,許多企業不得不轉換經營模式,從習以為常、每日通勤的辦公室改變成居家遠距辦公、線上會議,辦公室的租金和水電省了,員工的通勤時間也大幅縮減,但卻增加了數位商務設備、降低決策效率、同事之間的互動也變得疏離;而實體店面的店家改變成網路商店,雖然節省大量的人力成本管銷,但是當疫情過去或是趨緩後,這些改變回得去嗎?
最切身可以感受的例子就是餐廳因為疫情歇業大量裁員之後,遇到剛過完的農曆年節團圓聚餐宴高峰期,時薪高到五百元都還請不到員工。這背後衍生的問題值得深思,是因為疫情改變了大家對工作型態的重新定義呢?還是有一些跳脫傳統的新工作型態正在悄悄形成,人們有了更自由、更好的選擇呢?
 
網路催生出許多新興行業
 

隨著5G、AI、大數據等新技術、新科技的到來,產生許多新興職業,跳脫以往正規、穩定的工作模式,在「青少年未來觀」的職業調查中,青少年最嚮往的工作是成為遊戲電競選手、廚師美食評論家及直播網紅,此外還有新媒體社群行銷專家、教練管家、網紅經紀人、遊戲數值企劃師、寵物保母、網路輿情分析師、科技農夫…等,這些都是讓長輩難以理解的新工作型態,和以往大眾的認知完全不同。
再根據人力銀行調查,含金量最高的前三大產業即是半導體業、金融業、軟體網路業,在過去二十年來的科技發展裡,網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催化劑,尤其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化,讓各類網路服務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造就許多與網路息息相關的工作模式。

 
新工作型態也需要新態度
 
近年來在歐洲「新工作」(New Work)觀念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新思潮。新工作文化強調工作應該是人們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去做的。新工作運動有兩個重要的驅動力,第一個是內在的動機,很多年輕人不想只是乖乖地悶頭苦幹,而是想要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是有一定貢獻、能獲得成就感、被認真對待的工作。他們對工作的價值觀和父母那一代人相比,顯然已經非常地不同。
第二個驅動力則是外在的。和過去相比,當今商業世界的變化速度飛快且複雜,新冠病毒的流行就是一個例子,這迫使大多數的組織和行業不得不思考如何更快、更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變化。也就是說,組織必須變得更加敏捷,給那些更貼近問題現場的個人和團隊有更多的自由和決策權,而這種給予員工更多自主權和影響力的方式,就非常符合年輕一代的價值觀。
 
新工作意識需要真正落實
 
台灣當然也感受到時代的變化,可惜很多台灣企業採取的方式,並不是賦予員工更多決策權和自主性,反而是讓員工需要投入更多工作和時間,來跟上「高層」領導因應變化後頻繁下達的措施。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只能說「敏捷」已經在台灣流行起來,但具體實踐真正敏捷的態度和行為卻還沒跟上。甚至極端保守的企業,其最高決策人看不到變革的必要性或不願意變革,那麼變革就很難實現,有些決策者會說「用我們的方法,從過去一直到現在都很成功!」但過去的成功,並不能保證未來也成功。
  很期待台灣企業在意識到新工作態度的改變後,能真正邁出下一步,在走出疫情的困境之後,創造出嶄新的工作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