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頁面

白袍淨零:醫院治理迎向永續評鑑新紀元

醫療品質與環境責任被量化 怎麼做才不會變成「綠色裝飾」

黃采彤 2025-11-10

永續治理的本質,不只是減碳或節能,而是讓醫療重新找回「照護」的真意,關懷的不僅是病患的身體,也包括我們共同存在的美好世界。當白袍的光亮能映照出綠色的希望,醫療的溫度,將成為永續最溫柔的力量。
 

 

當醫師為病患檢查肺部的同時,醫院本身也在接受另一場「體檢」。這場體檢的指標,不再只有病床周轉率、感染控制率或醫療品質,而是能源使用、碳排管理、廢棄物減量與社會責任。

二○二五年起,台灣的醫療體系正面臨一場新的治理浪潮。繼上市櫃公司將永續表現納入公司治理評鑑後,衛福部亦著手評估將永續指標逐步納入醫院評鑑體系。從「白袍治病」走向「綠袍治院」,醫療機構不再只是健康守護者,更是環境與社會責任的實踐者。

從公司治理到醫院治理:永續評鑑的必然浪潮

事實上,「永續治理」早已不是企業專屬的名詞。自二○二一年公司治理評鑑首次納入永續構面後,至二○二五年已全面強化ESG指標權重,將永續資訊揭露、氣候風險管理與董事會責任正式納入評鑑核心,這套思維,如今正被延伸到醫療領域。

衛福部二○二四年公布的《淨零醫療行動藍圖》,明確指出將以「碳盤查」、「節能減碳」、「廢棄物管理」及「綠色採購」為核心,逐步建立綠色醫療指標體系。部立醫院預計在二○二五年前完成碳盤查,以作為後續納入醫院評鑑的基礎。

國際間的步伐更快。美國的Joint Commission(JCAHO)已於二○二五年起在醫療機構評鑑中納入永續發展相關項目;英國NHS甚至要求公立醫院必須提交「碳中和計畫書」作為年度營運報告的一部分。這些制度改革都在傳遞一個訊息:醫療品質若忽略環境韌性,將難以真正守護公共健康。

醫療體系的「碳密度真相」

醫療院所是一個被低估的高碳密度產業。根據國際研究,全球醫療體系約貢獻四‧四%的溫室氣體排放,若視為一個國家,其碳排量可名列全球前五十名,主要排放源來自能源消耗、醫療廢棄物處理、麻醉氣體逸散、一次性耗材與藥品運輸等環節。

在台灣,情況亦相近。根據Health Care Climate Action報告,健康照護部門約佔全國總排放量的四‧六%,大型醫院每年平均用電量動輒上百萬度,其中冷卻系統與空調為主要能耗來源,再加上感染控制、廢棄物處理與高耗能設備的運作,使得能源使用更需精準管理與持續優化。

這樣的現況顯示,醫療體系在守護生命的同時,也肩負著推動低碳轉型的重要角色。若能以「節能減碳」與「資源循環」為導向重新設計流程,不僅能降低營運成本,更能提升體系韌性,讓醫療照護與環境永續在同一條軸線上前行。

從綠色裝飾到治理革新:三大落實關鍵

永續不該只是醫院外牆的綠植,也不是掛在簡報上的標語。真正的轉變,需從治理結構開始。以下三個方向,是醫院邁向永續評鑑時不可或缺的關鍵:

一、從「專案」轉為「治理」:制度化永續架構

醫院應建立跨部門的「永續發展委員會」,由院長或副院長領銜,將永續議題納入決策層級。透過制度化流程,使能源管理、採購政策、廢棄物處理與員工培訓有明確的責任歸屬與績效評估。這樣的治理結構不僅能回應評鑑要求,更可整合既有品質管理與醫院安全機制,減少重複行政負擔。

二、以數據為基礎:建立碳與資源盤查制度

沒有數據,就沒有治理。醫療機構必須先盤點能源、水資源、麻醉氣體、醫療耗材與廢棄物流向,才能識別主要排放源。部立醫院近年推行的「醫療碳盤查試辦計畫」,就是讓各院學會如何以量化資料作為改善依據,當數據能與績效掛鉤,醫療永續才有可衡量的方向。

三、連結健康使命:從環境減碳到公共衛生 永續行動最有說服力的,不是節電節水,而是「健康的外部效益」。減少污染、改善廢氣處理與推動綠色採購,能降低呼吸道疾病與慢性病的外部風險;落實節能管理,能釋放更多預算投入醫療照護。
 


黃采彤 Melody   璞益永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