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精選
- 熱門話題
熱門話題
低薪買不起房造就少子化困局
陳怡瑄
2025-11-18

台灣少子化危機持續惡化,勞動市場正面臨「低薪、高房價、低婚育」三重夾擊。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不僅結婚年齡不斷延後、且越來越多選擇不婚。「五年級」男性初婚年齡平均數約28.2歲、女性約24.8歲,但到了2024年,男性初婚年齡已超過32歲、女性逾31歲,均創下史上最晚初婚紀錄;同年新生兒數更僅剩13.5萬人,創下史上最低。房價與薪資的巨大落差,讓年輕世代不敢結婚、不敢生養。尤其2025年第一季台灣整體房價所得比高達10.24倍,成為壓垮許多年輕人婚育夢想的「最後一根稻草」。
4成3單身族自評「毫無購屋能力」 僅5.9%完全可負擔
28.7%租屋中 每月平均房租噴15603元 占月薪超過3成
「買房」成了婚姻生育結界?! 6成7因經濟壓力放棄生子
1111人力銀行極度重視國內長期低薪與高房價環境正不斷壓縮青年世代的生活空間與家庭選擇,使少子化陷入惡性循環,特別攜手立委謝龍介、立委羅廷瑋共同舉辦「低薪買不起房造就少子化困局?──如何翻轉不婚不生現況」公聽會。包括立委陳菁徽、立委洪孟楷、立委黃建賓、立委陳昭姿、立委林國成、立委麥玉珍、立委林月琴都現身關心,同時還邀請到前臺大社會系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臺北大學社工系教授陳芬苓、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素彎、台灣人口學會監事/中研院兼任研究人員楊文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及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研究員江佩芯,透過多重面向共同剖析年輕世代的婚育現實與制度困境,力求在制度與實務間尋求解方。
1111人力銀行針對單身族進行調查顯示,有40.5%單身族與家人同住、28.7%租屋、19.7%有購屋,但其中僅4.9%的人已付清。租屋族平均每月光是房租支出就高達15,603元,等同於月薪的三分之一。
當被問及「目前房價對購屋能力的影響」時,近半數(43.5%)的受訪者表達完全不可能買得起、29.7%幾乎無法負擔,僅5.9%自認能輕鬆購屋。超過六成(63.3%)受訪者表示,若父母能提供婚後住所,將更積極考慮結婚或生育。調查也顯示,37.6%受訪者認為薪水完全不夠支撐婚後生活、28.7%覺得不太夠,只有6.9%自認足夠。半數(50.4%)的人承認因「收入僅能養活自己」而選擇單身,更有高達67.3%坦言因經濟壓力放棄生小孩的念頭。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指出,數據顯示,房子已成為婚姻與生育之間的「結界」。對年輕人而言,不是沒有結婚意願,而是現實條件不允許。當買不起房、連租屋都吃緊時,婚育自然被迫延後。
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表示,低薪與高居住成本,讓年輕人看不見未來。根據統計,目前未滿30歲的上班族月薪中位數31,537元,這樣的薪資恐怕影響年輕人結婚成家的意願。另外,房價高漲,讓年輕人的所得,都得耗在房貸,恐怕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更進一步影響結婚、生兒育女、休閒、學習進修、發展興趣等等更有價值的事物上,育兒是所有人的責任,應該加強相關的友善家庭制度與優化政策。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指出,國內外已有許多文獻研究指出,當房價超過可負擔門檻或無法穩定居住時,青年結婚延後且生育率下降。建議青年安居政策中,應確保「買不起但至少要租的好」。而針對中階層對象,可思考提供另一種可負擔居住選擇--中間型住宅,比傳統租賃更穩定的居住安全感,以及比市場住宅更可負擔的進入門檻。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研究員江佩芯表示,根據 2023年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研究指出,女性就業率與生育率的關係已由負轉正,也就是說,女性就業的穩定性是維持生育率的關鍵,由此可看出友善的職場和台灣的生育的相關性。另外,將「男性參與」納入核心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方法,並建議擴大育嬰留停適用至小孩8歲、每日減少1小時有薪工時,並做好友善職場配套措施。
過半認同低薪高房價是少子化主因 盼政府加薪 打房 多補助
經濟壓力成最大阻礙! 6成8因加薪、房價跌 提高婚育意願
調查顯示,目前單身族最大的經濟壓力來自日常開銷、房租/房貸以及孝親費。曾仲葳分析,台灣年輕世代面對的不是單一經濟挑戰,而是三重負擔——高物價、高房租與家庭照顧責任。許多人要同時養父母分擔家中經濟重擔、繳房租、還要維持生活品質,自然不敢輕易踏入婚姻與育兒。
針對「阻礙結婚的原因」,超過7成認為與經濟壓力有關,再來還包含不想被約束、找不到對象與不想伺候對方父母。在「不生育的原因」方面,更有高達88.1%直指經濟壓力是關鍵因素,其次為職場不友善(46.5%)與沒人帶小孩(45.5%)。
當問到政府應優先解決哪些問題以提升婚育率時,75.2%受訪者希望提高薪資水平、68.3%盼抑制房價、51.4%期待增加托育補助,同時鼓勵遠距工作、修法縮短工時與提供更多社區公托也是單身族認為能提高婚育率的有效手段。
曾仲葳認為,薪資與房價的落差,讓青年世代處於一種「工作再努力也追不上生活」的無力感。這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結構性困境。值得注意的是,68.3%受訪者表示若薪資提高或房價下跌,會增加結婚與生育意願,也顯示只要經濟環境改善,婚育並非無法逆轉。政府若能同步推動加薪、打房、增加托育補助,讓青年朋友看見希望,或許就能讓婚育率有所提升。
臺北大學社工系教授陳芬苓提到了國外的例子,瑞典於2012年就通過《工作場所性別平等法案》,要求擁有100名以上員工的雇主每年針對6項性別平等指標進行報告。其中第四項指標即為:推動帶薪育嬰假和工作場所的彈性。此指標認為,有效的彈性工作安排,可以支持工作場所性別平等,因為它可促進婦女勞動參與和分擔照顧責任。鄰近的日本,企業即使無空間發展托兒所,也會鼓勵發展小型的「職場保母」制度。在企業內規劃一間辦公室,聘請保母同時照顧少數員工孩童。
前臺大社會系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認為,少子女化已經是台灣無法迴避的挑戰,接下來若面臨學校招生不足,將導致教師失業校地荒廢周邊蕭條;此外高齡的社會,年金財務危機與醫療照顧也會加重;勞動力老化與減少,恐怕造成經濟衰退稅收減少;人口負成長加速也會導致市場緊縮,因此相關單位應該要正視問題的嚴重性。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素彎特別提到,少子化、低生育率是國安問題,光靠各部會自己的職掌無法完全解決,必須要從至高的國安層級思考,才能更通盤運用政策工具。另外,國民教育法規定15歲之前的青少年需受國民義務教育,勞基法也規定雇主不得僱用未滿15歲之人工作,政府提供15歲之前相關的養育補助,相信可以降低婦女因經濟因素不願意生育的問題。
除了經濟面外,調查也揭示職場文化對婚育的深層影響。46.5%受訪者認為職場不友善是少子化原因之一,尤其女性在升遷、留職停薪、彈性工時等議題上仍承受隱形壓力。曾仲葳強調,要讓年輕人敢結婚、敢生小孩,就必須讓職場更公平。當男性能夠勇敢地請育嬰假、企業願意提供彈性工時與托育資源,婚育才不再是女性的責任,而是家庭與社會的共同責任。
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張篆楷呼籲,政府與企業可以攜手推動性平制度,將育兒支持納入企業ESG行動與永續報告書中,因為少子化不只是國安危機,同時也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指標。為此1111人力銀行長期推動幸福企業,今年是第7年舉辦「幸福企業」頒獎典禮,致力建構溫暖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造正向循環的勞資互動,並於2026年1月9日在台北寒舍艾美酒店盛大舉行,歡迎各界共襄盛舉,齊心推動幸福企業理念,成就社會共榮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