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ENU
email
facebook
youtube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熟齡人生
名醫觀點
財經風向
卓越教育
資訊安全專題報導
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際醫療專題報導
水資源報導
六都系列報導
選戰風雲錄
前進朝鮮
前進江西
卓越五星月餅大評比
卓越室內設計管理大賞
學不會的教訓-奈米的反噬
產業時事
科技風雲
房市議題
產業亮點
國際視野
卓越趨勢
金融趨勢
Life Style
品生活
健康
音樂世界
藝文天地
美饌人生
編輯精選
火線議題
熱門話題
卓越論壇
專題報導
兩岸聚焦
人物專訪
創新創業
臺韓快訊
卓越女性
法律講堂
特別企劃
卓越快訊
各期目錄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熟齡人生
名醫觀點
財經風向
卓越教育
資訊安全專題報導
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際醫療專題報導
水資源報導
六都系列報導
選戰風雲錄
前進朝鮮
前進江西
卓越五星月餅大評比
卓越室內設計管理大賞
學不會的教訓-奈米的反噬
產業時事
科技風雲
房市議題
產業亮點
國際視野
卓越趨勢
金融趨勢
編輯精選
火線議題
熱門話題
卓越論壇
專題報導
兩岸聚焦
人物專訪
創新創業
臺韓快訊
卓越女性
法律講堂
Life Style
品生活
健康
音樂世界
藝文天地
美饌人生
影音報導
專欄作家
特別企劃
卓越快訊
卓越學院
卓越保險
各期目錄
關於我們
集團簡介
關於卓越雜誌
版權聲明
讀者服務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雜誌廣告
數位廣告
MENU
搜尋頁面
搜尋頁面
張光正醫師帶領您找回到初心 看見美的真義
文:
編輯部
2025-09-05
張光正醫師透過閱讀論文與和專業學者的交流,從生活當中汲取美感靈感,將科學研究、臨床經驗與美學結合,持續優化療程與服務。
醫美產業在台灣發展已超過二十年,從早期謹慎、保守的醫療氛圍,到近年市場行銷滿天飛,醫美逐漸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身為顱顏面重建整形外科醫師的張光正,長期投入臨床與學術研究,他關注的不只是技術本身,更是醫師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他強調,醫美不應只是流行追逐,而是透過專業判斷與科學基礎,協助人們在自然與安全中找回自信。
踏入診所,迎面而來的不是冷冰冰的醫療氛圍,而是一種兼具溫度與質感的美學空間。這裡不只是接受療程的場所,更像是一段「自我對話」的旅程起點—卸下外界的喧囂,重新專注於自己的狀態與需求。走進診間後,看見面帶笑容的張光正醫師,不但沒讓他產生距離,反而在相處上多了幾分朋友般的輕鬆自在。
醫美療程不再是冰冷的醫療程序
擅長用淺顯的比喻,將專業的醫美知識轉化成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他的諮詢方式不僅是專業建議,也同步聆聽及溝通,許多人形容,在張醫師的引領下,醫美療程不是讓自己成為複製人臉孔,而是一段認識自我、找回自信的溫柔
旅程。
在醫美領域多年臨床經驗的張光正醫師,見證了醫美產業從謹慎萌芽到快速發展的過程。「早期醫美剛引進台灣時,醫美診所多半以安全考量為首要原則,醫師操作也相當謹慎,但近十年行銷話術滿街橫行,導致醫美產業逐漸偏離醫療初衷,與消費者衍生出不少醫療糾紛。」
身為台灣顏面重建整形外科學會理事及微整型醫學會副理事長,經常性受邀國內外演講、擔任微創埋線提升比賽評審及各提升線材指導教學講師,張醫師在與各國醫師交流時也觀察到台灣的醫美市場正面臨多重挑戰。他指出,韓國、中國大陸的醫美市場更是「流水線」模式,不僅追求快速與低價,更利用AI 修圖吸引客人,造成病人在療程上的過度期待且忽略個人差異與長期安全。台灣若一昧跟隨,醫師終將失去應有的專業與客人的信任感。
醫美不是跟風
是找回年輕版的自己
現代人多上網,「網紅臉」和「韓系V臉」成為熱門指標,也容易讓人有容貌焦慮症,造成求美者會過度追求網路流行的臉型與五官,張光正醫生做為一個登上國際美容外科國際期刊ASJ的專業醫學美容醫師,對於每個人的骨骼結構、肌肉張力與皮膚彈性不同、臉況不同,都會給予適當的建議。他說若盲目地追求網紅臉,容易造成臉部不自然,五官不協調,甚至臉部功能也可能受損。
此外為了讓醫學知識不用憑空想像,張光正醫生特地培養動畫師來做出各式各樣的模擬3D圖,例如:面部三層次結構老化動態圖,可透過動畫,讓觀念及作法,可以淺顯的讓民眾了解。並積極經營社群媒體透過Reels短影片與YouTube頻道,分享實用又簡單的醫美觀念,帶大家用輕鬆的方式理解保養、療程與變美的小祕訣,希望幫助每個人都能安心選擇適合自己的美學方案,用知識打造最自在的美。「很多人對醫美好奇卻不敢問,或是亂問,我們希望用影片讓大家先理解,避免錯誤期待。」張醫師笑著說。這不只是行銷,而是一種教育責任。因為唯有知識普及,消費者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避免落入誇大廣告的陷阱。
張光正醫師主譯《面部除皺術 藝術與學科》
從結構出發
期望帶來自然且協調的效果
在醫美領域百家爭鳴的今日,張醫師不隨波逐流,而是堅持初心選擇回到最根本的學科「解剖學」。他認為,唯有從結構出發,治療才會自然、安全且有效。做為一位國內外知名的醫美業界的解剖教學老師,他致力於讓醫師及消費者,能站在一個基本結構組織的原則上,去討論手術的可能性。許多人不知道臉部老化不只是表面皺紋,而是深層組織鬆弛、脂肪流失及支撐力不足,若是施打的醫師缺乏解剖學觀念,而一昧地為患者施打填充或拉提手術,很容易造成患者的臉部比例失衡,成為人人懼怕的饅化臉,也讓短期效果雖顯著,卻缺乏自然美。
如今全球醫美專家也愈發重視解剖研究,再確保治療兼顧安全性的同時也能達到自然美的效果。因此張醫師亦發表多篇國際論文,為亞洲醫美治療帶來全新思維。他特別指出,東西方人在臉部結構上就有明顯的差異,這正是許多亞洲消費者在歐美國家接受常見療程後,產生「效果不如預期」的主要
原因。
「醫美療程應以解剖學為基礎」依據個人臉部結構制定個性化方案,才能在安全前提下達到協調、持久的年輕效果。許多人走進醫美診所,期待的是「看起來更年輕」。張醫師認為,正確的目標應當是「年輕版的自己」,而非變成另一個人。
用房子老化比喻肌膚
讓複雜醫學知識變生動
張醫師解釋,二十歲的臉像新屋,基礎結構完整,只需簡單保養;三十至四十歲時則像需要更換家具、補修牆面,可能需要透過不同醫療方式來延緩老化,例如臨床常見的微創或光電治療等;五十歲之後,則如同房屋梁柱鬆動,需要深層修復,但方式仍需依個人狀況謹慎評估。
張醫師接著補充,醫美不是魔法,它是結構性的修復。只要了解原理,就會知道為什麼需要循序漸進。這樣的互動,讓複雜的醫學知識變得生動。
隨著年齡增長,臉部老化不只是皺紋,而是深層脂肪流失、韌帶鬆動。若醫師缺乏觀念,只是一昧注射填充或拉提,短期或許有效,但長期卻會導致比例失衡、僵硬感甚至變形。「我們不是要製造驚艷的改變,而是確保安全與和諧。真正成功的療程,是讓你看起來精神更好,而不是讓人一眼看出你做了
醫美。」
凍齡教主顧婕(左)、張光正醫師(右)。
跨國學術交流打造安全自然醫美
當談到專業熱情與創新,張醫師表示,關鍵在於不斷學習與國際交流。因此他幾乎每週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醫師討論臨床案例,就像不斷更新一套最新的「醫學美容指南」,確保每位顧客的療程安全且符合趨勢。這種跨國討論不僅能激發創新想法,也讓臨床決策更為精準、安全。
張醫師透過閱讀論文與和專業學者的交流,從生活當中汲取美感靈感,將科學研究、臨床經驗與美學結合,持續優化療程與服務。對他而言,創新並非追逐潮流,而是以學術為核心,讓專業與熱情得以延續。
回列表頁
卓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