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ENU
email
facebook
youtube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熟齡人生
名醫觀點
財經風向
卓越教育
資訊安全專題報導
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際醫療專題報導
水資源報導
六都系列報導
選戰風雲錄
前進朝鮮
前進江西
卓越五星月餅大評比
卓越室內設計管理大賞
學不會的教訓-奈米的反噬
產業時事
科技風雲
房市議題
產業亮點
國際視野
卓越趨勢
金融趨勢
Life Style
品生活
健康
音樂世界
藝文天地
美饌人生
編輯精選
火線議題
熱門話題
卓越論壇
專題報導
兩岸聚焦
人物專訪
創新創業
臺韓快訊
卓越女性
法律講堂
特別企劃
卓越快訊
各期目錄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熟齡人生
名醫觀點
財經風向
卓越教育
資訊安全專題報導
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際醫療專題報導
水資源報導
六都系列報導
選戰風雲錄
前進朝鮮
前進江西
卓越五星月餅大評比
卓越室內設計管理大賞
學不會的教訓-奈米的反噬
產業時事
科技風雲
房市議題
產業亮點
國際視野
卓越趨勢
金融趨勢
編輯精選
火線議題
熱門話題
卓越論壇
專題報導
兩岸聚焦
人物專訪
創新創業
臺韓快訊
卓越女性
法律講堂
Life Style
品生活
健康
音樂世界
藝文天地
美饌人生
影音報導
專欄作家
特別企劃
卓越快訊
卓越學院
卓越保險
各期目錄
關於我們
集團簡介
關於卓越雜誌
版權聲明
讀者服務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雜誌廣告
數位廣告
MENU
搜尋頁面
搜尋頁面
釋見睹用音樂弘法
文:
編輯部
2025-08-13
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淨韻三千觀音和平祈福音樂會」中,見睹法師連續兩年受邀擔任演出嘉賓,為大眾獻唱祈福。
出身花蓮阿美族部落的見睹法師(本名巫勝治),從中台禪寺領唱千人早晚課起步,一路走來,他以聲音弘法、以佛經為詞,在佛教經典中找出與當代人的共鳴─無論是普賢菩薩的〈行與願〉,還是將莊嚴佛經編曲成當代樂音的〈楞嚴咒〉,他正用一股跨越世代與宗教界限的力量、平易近人又帶有共鳴的歌聲在弘揚佛法。
文.李潔鈴、張容慈 圖.見睹法師
於二○二三年發布首張梵音佛曲《我願》之後,又於二○二四年舉辦「光的方向」演唱會,希望透過音樂與佛法搭建橋梁,讓更多人認識佛法,也讓每個人都能在忙碌與迷惘中,找到屬於自己心中的那道光。
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淨韻三千觀音和平祈福音樂會」中,見睹法師連續兩年受邀擔任演出嘉賓,為大眾獻唱祈福。
尋佛之路的起點
從團契到出世
在見睹法師的宗教記憶中,最初與信仰的連結並非來自佛教,而是童年時期在天主教幼稚園的歡樂時光。小學以前,他對宗教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團契活動、唱歌、吃餅乾、聖誕節下的歡樂氣氛中,直到國小六年級因父親工作的調動搬遷回到花蓮,才真正認識到佛教。
當時家中附近的西寧寺雖無常駐法師,只有一位廟公,但寺中藏有許多佛教故事書與佛學入門讀物,這些書籍成就了他宗教啟蒙的寶藏,也開啟了他對佛教義理的初步理解與深刻感應。「我覺得佛教的道理很深,慢慢深入了解後,覺得這與我的想法非常契合。」這種心靈被觸動的共鳴感,讓他從一個對佛法充滿好奇的青少年,逐步轉化為一個認真深思宗教本質的求道者。
他也曾因為好奇而翻閱其他宗教的書籍,試圖理解不同宗教的核心思想。比較之後,他被佛教思想給深深吸引—佛教並非單向依賴神明的庇佑,而是強調人必須經過自我努力,去體會生命中的苦與樂,才能懂得面對、懂得放下,並以慈悲心去幫助別人。這樣的信念讓他深信不已,也為日後的出家之路種下了堅毅的種子。
進到大學後,他正式接觸佛教與三皈五戒,內心便已萌生了出家的念頭。考慮到父母的感受,他給了自己與家人兩年的緩衝期,一邊工作、一邊耐心溝通與說服他們。在出家之初,他的父母對於出家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徹底斬斷親緣關係、清苦孤單;直到有一次他們到中台禪寺去探訪他,看到很多法師對見睹法師的稱讚後,才慢慢改觀並真心接受孩子的出家。
「說到底,父母會反對,還是出自於愛,因為會心疼孩子吃苦。」見睹法師如此理解父母的用心,並表示父母在出家同意書上簽下名字的那一刻,不只是同意,更是對他的成全與支持,讓他能夠挺過日後修行上所有的挫折。如今,他以歌聲弘法,並透過音樂傳遞佛法,不僅讓信眾深受感動,也讓父母看見了孩子所散發出的那道光—照亮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溫暖了更多人的心靈。
錄製梵音專輯《我願》時的片段畫面。
佛法流行化的音樂實踐
出家之初,見睹法師在南投中台禪寺修行,在這座千人道場裡,每日課誦是僧人的修行日常。第三年,他受具戒足成為了比丘,開始擔任早晚課的維那領唱,沉穩動人的嗓音,感動了無數師兄弟與在家居士。當時早有許多人鼓勵他出專輯,但僧團的活動是集體修行與道場莊嚴,個人創作的呈現並不容易實踐。直到後來前往法鼓山進行進修、開始獨立弘法後,這個音樂夢才真正萌芽茁壯。
真正的轉捩點來自中台時期一位師兄弟─黃振慈(目前已還俗)。他不僅鼓勵了見睹法師勇於踏出第一步,更在音樂的資源與製作上大力協助,成了見睹法師實現音樂弘法的起點。另一位關鍵夥伴則是同樣曾出家後還俗的音樂人─張峰奇,與見睹法師有著共同的信仰與音樂素養。
三人目前可以說是黃金搭檔:將佛教經文融合當代流行音樂語彙,打造出第一張佛教音樂專輯《我願》。這不僅是一張音樂專輯,更是一場佛教音樂流行化的大膽實驗。
其中一首作品〈行與願〉,靈感來自《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教導,以「悲、智、願、行」為核心精神為主軸,並曾在《淨韻三千觀音和平祈福音樂會》的現場中演唱,為達賴喇嘛祈福。那一刻,他將普賢菩薩實踐慈悲的願行,化為歌聲與祝福傳遞給上千名聽眾。「佛教不是空談,而是實踐、是行願。」見睹法師說,不論心中懷有多大的慈悲,若未真正付諸行動,終究只是空談。
這場演出對他而言,是歌者、修行者與弘法者三種身分的匯集與合一:更要腳踏實地,把這份慈悲的初心與願力付出給眾生。
至於佛教音樂如何打動人心?見睹法師的回答簡單卻又深刻:「讓人願意多聽一點,就是讓人願意多親近佛法的一步。」透過音樂旋律引人共鳴,並以歌聲種下因緣,這正是他心中用音樂弘法的初心與願景。
佛法的創新詮釋
以經為詞 以樂為舟
見睹法師的創作方式別具一格,他不寫歌詞,而是直接取材於佛經與咒語,將佛經原文透過音樂轉化為可被廣泛傳唱的旋律與歌曲。「我的歌,就是經文本身。」他如此說道。這樣的創作理念,既保留了佛法的原義,也透過現代音樂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輕族群的聆聽與共鳴,讓大眾有機會與真正的佛法產生連結。
其中,〈楞嚴神咒〉是一個重要的實驗。這首曲子融合電音、搖滾與迷幻元素,讓傳統佛教的沉靜莊嚴,帶有強烈節奏與能量感。初版完成後,他仍不滿意,多次與編曲老師來回反覆修改,只為呈現他心中那份「振奮人心、清除負能量」的光明特質。
如今,這首作品在YouTube的點閱次數已突破一百三十萬觀看,不僅深受網路聽眾喜愛,更出現在意料之外的場域中─有計程車司機每天早上播放這首曲目作為「早課」,還有國術選手在國際比賽中播放太極來演出。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聽眾回饋,讓他深感音樂的影響力遠超乎想像。
然而,這樣的創新並非毫無代價,顛覆傳統風格的佛法音樂,佛教界不見得能接受,亦出現質疑的聲音。不過讓見睹法師感到欣慰的是,有不少長老尼表示他們最喜歡的專輯曲目,就是〈楞嚴神咒〉。這一刻見睹法師才知道,他的堅持果然沒錯。
他明白,這是一條少有人能走的路,也因此更需要不斷嘗試。「我不想只做一張佛教音樂專輯,我希望能一直走下去,讓每一首歌曲都能使更多人親近佛法。」對他而言,佛教不該是遙不可及的教條,而是一種可以透過音樂流進人們生活的修行方式─聽,是一種開始;願,是一條路;而行,才是真正的弘法。
2024 年首度舉辦個人「光的方向」演唱會,他以音樂弘法,引領聽眾走向光的方向。
找到心中最平靜的淨土
就是光
談到佛法中的「光」,見睹法師沒有以形而上的語言來回答,而是平靜地說:「找到我們心中最平靜的那一塊淨土,就是光。」他認為,佛菩薩的光從不分別好壞,不會因為你是好人就多照你一點,也不會因為你是壞人就少照你一點,佛菩薩的光始終都是平等的。光,不在外,而是安住在內心最平靜、最安穩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每個人都能觸及的淨土。這樣的理念,貫穿他首張專輯《我願》,一路走到二○二四年舉辦的「光的方向」演唱會。他從未將自己視為表演者,而是一名修行者與弘法者,只是選擇以更貼近現代人的方式來傳遞佛法。「我的角色始終沒有改變,音樂只是我利用的載具,其目的是將佛法藉由音樂,載入人們心中。」
二○二五下半年,他也將持續以音樂弘法:七月推出全新單曲、九月登上「台灣醒醒音樂節」舞台,十一月將會再次舉辦演唱會,並挑戰將佛教創作重新編曲為電子音樂版本,展現佛法與當代節奏融合更多的可能性。
他深知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未必有耐心靜坐禪修、誦經參學,但如果能透過一首歌找到一刻的安定,那也是佛法的一種實踐。他說:「世界也許不美好,但如果你的心是美好的,世界也會跟著美好。」他期盼能有更多人透過他的音樂,找到佛法所指引的平靜,也能找到那道屬於自己心中光的方向。
回列表頁
卓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