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頁面

出席《大愛大美:陳持平創作展》有感

編輯部 2025-07-04



文/邱文通

從事新聞工作近三十九年,幾乎與台灣的現代史並肩而行。對我而言,新聞不只是追逐事件與話題,而是相信文字的光可以照亮那些被忽視的角落,也相信故事的力量,可以讓台灣人重新看見自己,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美好。

五年前,我開始著手更深層的醫學人文敘事。從追蹤事件與政策,轉向聆聽醫者的生命故事,這讓我有機會走進許多醫師的心靈深處。三年多前,我第一次專訪陳持平醫師,也從那刻起,開啟了更長時間的陪伴與學習。

陳醫師不是一位容易用語言概括的人。他身上有醫者的冷靜和理性,也有藝術家的敏感與柔情。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眼見他和病童及其家人的互動,從眼神、語氣、身體語言,在在傳遞出溫暖與愛。最後,他還包了兩千元紅包給那位孩子。那一刻,他是位疼惜孫子的爺爺啊!對他而言,每位來診間的孩子,都是應當被溫柔守護的未來。

我也曾踏入他位於淡水的畫室,那是一個靜謐而靈動的空間。他的畫作,不是技法的炫技,而是靈魂與身體交談的結果。他的創作,不靠公式,而是聆聽內在的召喚。他的筆,畫出的不是物,而是感知;不是再現,而是深刻的轉化──將生命的脆弱、記憶的縫隙、心靈的閃光,都編織進畫布之中的昇華。

還有一次,我與他一同造訪修道院。在那裡,他介紹我認識一位是他靈魂嚮導、對他影響深遠的修女。在她身上,他學會了傾聽、慈悲與信念。那一刻我明白,每位醫者的背後,都有一段被愛照亮的路。而陳醫師,是那曾被照亮、也願意成為光的人。

這些年,我與陳醫師的互動,不只是記者與受訪者的關係,更像是同行者。他已成功挽救超過一百五十位胎兒的生命。這不是冷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暖暖的希望。他希望把這些生命的故事記錄下來,轉化成小說、電影……,讓社會更記得人心的溫度;而我,將繼續同行,親炙那光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