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頁面
搜尋頁面
從地緣因素看波斯灣的重要性
編輯部
2025-08-18
具全球戰略關鍵要塞 導致強權國家爭相搶奪
近來,波斯灣地區又登上了國際新聞及輿論熱點,儘管美國因推行印太戰略的緣故,曾一度將戰略視角的重心放在亞洲、特別是東亞,然而在事實上,波斯灣地區從來沒自新聞與學者的關注中消失。在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中,波斯灣區域雖非心臟地帶,但卻具全球戰略重要性,亦是強權國家爭相搶奪之戰略要塞。
文.蕭衡鍾
這是因為在地理環境上,波斯灣區域展現兼具自然與經濟資源的聚集地,以及具全球水陸重要通道的戰略地理意涵,從歷史發展演變來看至今仍是世界各國列強競逐權力及地緣政治的舞臺,吸引大國伺機而動尋找進入此區域之夾縫,企圖取得一席之地及話語權,深具地緣政治之全球戰略重要性。
波斯灣的地理特徵
從地理位置來看,波斯灣屬於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海灣,介於阿拉伯半島與伊朗高原之間,是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出海口,西北起於阿拉伯河河口,東南至荷姆茲海峽;沿岸國家從北至東北與伊朗相鄰,西北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到西南方為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安曼。
在自然地理上,波斯灣區域不僅蘊藏豐富的天然能源資源,亦是世界最重要的海上戰略通道。波斯灣長久以來有「石油寶庫」、「世界油閥」之稱,為世界最大石油產地和供應地,亦具有龐大的天然氣蘊藏量,依據OPEC統計,波斯灣國家的石油儲量約占全球一半以上,原油產量及出口量分別約占全球的三成多與四成,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及伊朗都是前十大原油輸出國,同時,波斯灣區域的天然氣蘊藏量占全球將近四成。
波斯灣位於世界歐、亞、非三個大陸的交會點位置,自古即為全球水陸運輸的重要國際通道,尤其荷莫茲海峽位於安曼及伊朗之間,是唯一一個進入波斯灣的水道,連結安曼灣、阿拉伯海及印度洋,是世界上海洋路線最重要的戰略咽喉點(chokepoint)之一,不僅具有經濟上的意義,亦具有政治上的意義。同時,荷莫茲海峽除了在經濟上是海上航運的捷徑、國際海上交通的樞紐外,在軍事上則是重要戰略通道,成為海上作戰中封鎖與反封鎖之重要戰場。
因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運輸都倚靠海洋路線,而全球海上航運勢必受到地理的限制,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最窄的地方僅有二十一英里,但能夠讓巨型油輪通過的運輸通道僅有兩英里寬,每天有數以百計的運油船經過,以海運方式將原油、石油及天然氣運出波斯灣,成為全球石油運輸最重要的咽喉點,維繫著全球的能源供給及安全。
依據美國能源部統計,每年經由荷姆茲海峽航運通過的石油每日平均高達二一○○萬桶左右,亦即全球約二十‧七%的石油及超過四分之一的天然氣透過油輪運輸通過荷姆茲海峽運往全世界,其中七十六%的石油運往亞洲,而中國大陸、印度、日本、南韓及新加坡則是主要目的地,來自波斯灣的石油占六十五%。
特別石油運輸受限於波斯灣的地理環境,荷姆茲海峽成為航運的必經之道,沒有其他航道可以取而代之,且能夠替代的方式是有限的,目前波斯灣國家僅有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興建油管及天然氣管,取道繞過荷姆茲海峽將原油及天然氣運出波斯灣,而兩國每年透過前述油管每日所輸出的原油約二七○桶。
由於荷姆茲海峽是波斯灣的戰略咽喉點,一旦荷姆茲海峽的安全局勢不穩定或被封鎖,即使僅是短暫的時間,都會導致石油供給延遲及航運成本提高之情形,油輪更可能成為海盜、恐怖攻擊、戰爭、對峙國家之攻擊目標,進而促使出現全球能源價格提升之風險。
例如在伊拉克及伊朗所發動的「油輪戰爭」(Tanker War)中,從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七年兩伊總共攻擊四百五十一艘船隻,受伊拉克攻擊的船數占五分之三,由於油輪戰爭涉及許多國家的運輸,會引起國際上的極大關注,不僅可能影響世界石油出口及價格,亦可能使其他國家捲入衝突,是一場經濟消耗及政治威脅的戰役。隨著時間的推移,二○一九年在波斯灣所發生的油輪遭攻擊事件,似乎正重複上演數十年前所發生的「油輪戰爭」場景,足見波斯灣地理環境深刻地影響波斯灣區域的地緣政治格局發展及衝突事件。
歐、亞、非大陸聯繫樞紐的波斯灣
在世界的地緣政治版圖上,波斯灣區域位於歐、亞、非大陸之樞紐,其地理位置上之意義,可從麥金德、馬漢、史派克曼三位的地緣政治理論進行釐清及探究。
首先,在麥金德提出心臟地帶理論中,從此視角所看到的世界地圖可分為三大地帶,分別是心臟地帶(The Heartland)、內部或邊緣新月地形區(inner or marginal crescent)、外部或島狀新月地形區(outer or insular crescent)。
其中的內部或邊緣新月地形區是處於心臟地帶的東面、南面及西面,所形成的巨大新月形邊緣地區,可由海路到達,波斯灣與中東區域即位在此一內部新月區,除了在地形上缺乏森林、散佈著零散廣闊的沙漠,因而門戶洞開容易遭遊牧民族的入侵外,由於位在歐亞大陸的邊緣區,鄰近海灣、大海及大洋,具有海灣及可通向海洋的河流對海權國家是敞開的,容易遭外部海權國家入侵,因而波斯灣地區成為早期文明地帶最脆弱的地點,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勢力可從中亞延伸到波斯灣的伊朗高原,將東面的中國大陸、印度與地中海世界區隔開來,而成為地中海世界與印度、華夏文明的中途站。
麥金德更在一九一九年出版的《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一書中,提到即使阿拉伯地區人口既不稠密,也非心臟地帶的一部分,卻關係著世界島(World Island)的命運。因為阿拉伯地區的地理位置是不僅可從歐洲到印度洋,更是心臟地帶(Northern Heartland)連結到心臟地帶南部(非洲)(Southern Heartland)的「必經之路」(passage-land),亦可經由阿拉伯地區周圍的三大水系穿越連結海洋,包括尼羅河、紅海、幼發拉底河及波斯灣。
換言之,從麥金德的世界觀來看,阿拉伯地區位居世界島的中央,在北邊與心臟地帶毗鄰,南邊的葉門隔著紅海與心臟地帶南部相鄰,成為從歐洲到印度與由北到南心臟地帶之間的過境地,一方面阿拉伯區域廣大的沙漠草原為遊牧民族提供從西伯利亞經波斯可進入埃及、蘇丹的陸上通道,另一方面阿拉伯地區的三大水系為航海人員提供海上通道,可通往亞洲的太平洋區域、歐洲及地中海區域、薩哈拉以南的非洲。
其次,馬漢指出在二十世紀地緣政治地圖上會成為國際衝突主要戰場的地區之一,則是位於「可爭執及受到爭執地帶」(the debatable and debated ground)之中的中東,包括黎凡特、小亞細亞(土耳其)、波斯灣地區、埃及、地中海東部。
但是馬漢選擇此一地區的原因與石油因素不大相關,原因在於一九三○年代當時此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並不大,主要是與此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意義有關,不僅是連結歐洲、亞洲及非洲的大陸橋,且是位居波斯灣、紅海及地中海東部等具有戰略性的海上通道之地區,此一地區對亞洲問題具有極大的軍事及政治意義,影響著歐洲、中國大陸及印度之間的交通問題,因而必須阻止中東地區不能成為「可能敵人的海軍之區域性基地」。
波斯灣不僅有石油儲藏 也深具戰略地位
當然,一九三○年代在波斯灣中東部發現大量的石油儲藏,這大大提高了波斯灣區域對世界政治的重要意義,但早在十九世紀末馬漢就已經意識到波斯灣區域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認為他它連結歐亞非的大陸橋,也是具有戰略地位的水上通路之大本營。
馬漢指出波斯灣是歐亞之間一個具有貿易及軍事價值的重要「節點」(terminus),波斯灣除了與蘇伊士運河航道有關外,波斯灣與幼發拉底河流域及從黎凡特穿過此一地區的任何道路都有著一種非常特殊的關係,而波斯(伊朗)南部也包括在其中,原因在於波斯也對波斯灣產生政治影響,因此波斯灣聚集陸路與水陸的兩條交通路線的貿易及政治影響,從地中海到印度,再到東亞及遠東,因此若一個敵對國獲得這一東西方之間交通線的控制權,則歐洲強國就無法保護他們在印度及遠東的利益。
特別在當時馬漢強調中東地區最迫切的危險在於蘇聯對波斯(伊朗)所施加的壓力,一旦蘇聯控制波斯就可以控制波斯灣,能夠有效地與印度鄰接,甚至威脅通過蘇伊士運河到達東方的通道,並且妨礙地中海東部與美索不達米亞流域之間、美索不達米亞流域與印度之間的交通路線。
最後,史派克曼則認為在麥金德的概念裡,圍繞著心臟地帶,並由沿海國家組成的「內新月區」可稱為「邊緣地帶」(the Rimland),其組成區域有三大塊,分別是歐洲沿海地區(the European coast land)、中東阿拉伯沙漠地區(the Arabian-Middle Eastern desert land)、亞洲季風區(the Asiatic monsoon land)。
邊緣地帶必需兼具海權和陸權特性
這個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必須被視為位於大陸心臟地帶與邊緣海之間的一片中間區域(intermediate region),當陸權與海權相互衝突時,則這片邊緣地帶可作為一巨大的緩衝地帶,正因如此邊緣地帶國家必須能從海陸兩方面保衛自己並發揮作用,在歷史上必須與心臟地帶的陸權及像英國、日本這些離岸島嶼的海權做對抗,因此邊緣地帶得兼具海陸特性則是其安全問題之基礎。
對史派克曼而言,歐亞大陸的邊陲地區,尤其是它們的沿海,即邊緣地帶是權力的鎖鑰,不是麥金德的心臟地帶,原因在於除了要主宰歐亞大陸外,海洋導向的邊緣地帶是和外在世界接觸的中心。
因此,波斯灣區域在地緣政治地圖上處於北邊「心臟地帶」陸權與南邊「離岸島嶼與大陸」(The Offshore Islands & Continents)海權之中間地帶—邊緣地帶,在地理意義上除了位居水陸運輸通道的樞紐外,長期更是陸權接觸海洋與海權獲取陸地的競逐場域,又有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加上此區域族群及伊斯蘭教形成地緣教派之分裂,使其在地緣政治版圖上可視為「破碎地帶」(Shatterbelts),是一個戰略導向地區,不僅是內部衝突撕裂之地區,主權國家及人民內部及在兩者之間的深刻分歧,亦是夾在地緣戰略轄區大國之間的衝突場所,加上蘊藏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吸引外部強權國家紛紛踏入此地區,並為獲得競爭優勢利用且強化地區的內部分裂,而其內部的分裂程度隨外部重要大國竭力對此地區施加影響的干預行為而增加。
可以說,波斯灣因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地緣政治特質,從地理範圍上與東南歐、中亞、部分南亞、大中東地區成為一個「歐亞巴爾幹」,而此一領域不僅面積大、人口多,亦在宗教及種族上繁複不一,在其地理位置上處於歐亞大陸的交通要衝上,直接串連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是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再加上蘊藏豐富的天然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黃金等,使得歐亞巴爾幹極具地緣政治戰略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