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頁面
搜尋頁面
川普貿易關稅戰的經濟策略
編輯部
2025-08-15
文.錢逢鳴
川普回歸白宮便在全球經濟架構中投下一顆巨石。他的貿易關稅政策,從來就不是單一的保護主義手段,而是一場「經濟民族主義」與「全球化體制」之間的結構性角力。許多人誤解川普對關稅的偏好僅是選舉語言或短期談判籌碼,但從他第一任期間至今的政策言論來看,關稅是其整體經濟戰略的核心邏輯,其背後體現的是一種重構全球供應鏈與貿易權力平衡的意圖。
川普的戰略邏輯源於對現行全球化分工體系的根本不信任。他認為自一九九○年代以來,美國在全球化中扮演了過度開放的角色,將製造業、技術與資本輸出到他國,尤其是中國大陸,換來的卻是貿易赤字、工人失業與戰略脆弱。因此,他不僅主張「美國製造回流」,更以關稅作為經濟工具,施壓他國讓利,同時激勵美國企業重建本土供應鏈。
在經濟學界,關稅常被視為效率的敵人、資源錯置的根源,但川普團隊卻試圖透過「戰略關稅」重塑供應鏈配置。例如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並非單純限制進口,而是要逼迫企業將產線轉往東南亞甚至回美;對歐洲與墨西哥施壓,則意圖在FTA談判中爭取更佳條件。這種做法短期內增加了貿易摩擦,卻也迫使全球企業開始重新思考風險分散與地緣政治的成本。
二○二五年初川普再度上任後,他再次拋出「對所有進口徵收十%統一關稅」的構想,震驚世界。若實施,這將改寫WTO自由貿易秩序,並且等於對全世界釋出一個訊號:美國經濟將全面進入「選擇性開放」時代。川普不是要退出全球貿易,而是要重定規則,讓貿易回到符合美國利益與戰略自主的軌道。
然而,這套戰略也有明確代價,短期內關稅提高生產成本,削弱消費者購買力,甚至可能引發報復性關稅循環,對科技與農產品出口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企業而言,川普政策是風險也是轉機,一旦企業適應這種新制度環境,就會出現新一輪的地緣經濟重構─這正是川普所期待的:藉由市場壓力,迫使企業與政治體制同步轉向。
長遠來看,川普式關稅戰不是「反貿易」,而是「重新設計貿易」。他相信市場本身不足以捍衛國家利益,政府必須介入以導正全球競爭的不對稱。
錢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