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頁面

7/18-8/3「2025北投納涼祭」盛夏登場,一起納涼樂翻天!

7/18-8/3「2025北投納涼祭」盛夏登場,一起納涼樂翻天!

祭典遊戲、生態走讀、DIY、音樂、藝術裝置打造北投夏日湯樂園!

2025金門酒廠期間限定《KK Bar 金酒吧》7/19華山登場!

2025金門酒廠期間限定《KK Bar 金酒吧》7/19華山登場!

陳怡瑄 2025-07-19

金門酒廠董事長吳昆璋表示:「透過 KK Bar,我們希望讓中式白酒走進更多人的日常。這不只是品酒,更是一場文化的再設計,一個年輕世代願意靠近、願意分享的風味場域,金門酒廠持續深化『文化入酒、當代品酩』的品牌核心,透過KK Bar我們相信中式白酒也可以很有態度、很潮流。」

正宗鰻魚飯 大江戶町 鰻屋開出年度土用丑日慶祝第一槍! 7/1 - 10/31 推出即食蒲燒鰻限量販售

正宗鰻魚飯 大江戶町 鰻屋開出年度土用丑日慶祝第一槍! 7/1 - 10/31 推出即食蒲燒鰻限量販售

陳怡瑄 2025-07-17

進入夏季進補旺季,正統江戶風味鰻魚專門品牌「大江戶町鰻屋」乘著「土用丑日」傳統節氣之勢,於7月1日至10月31日限時推出全新外酥內嫩的「半切蒲燒鰻即食包」,三包嚐鮮價580元、六包禮盒組加贈秘製蒲燒醬組合價只要1000元,輕鬆補身沒有負擔。品牌門市也同步推出優惠活動:7月19日至7月31日,全台門市外帶限定「一本鰻便當」(原價$790)祭出買一送一優惠,每日限量30份,邀請鰻魚控把握節氣進補好時機。同時自7月19日起連續三個週末將在台中大墩旗艦店舉辦「台灣鰻魚節」,設有釣鰻魚、摸鰻魚挑戰、主題舞台活動與市集體驗,讓鰻魚不只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成為五感參與的夏日盛典。

AI熱 3年內台灣缺35萬 人力銀行AI工作年增15%

AI熱 3年內台灣缺35萬 人力銀行AI工作年增15%

陳怡瑄 2025-07-07

  國發會預估,台灣到2028年時,AI人才缺口可能會達到35萬人。經濟部把培育AI人才列為重點政策,希望能和國際大廠合作,力拚培訓20萬人。政府、民間動起來,1111人力銀行與《科技島》AI人工智慧學院就攜手輔仁大學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優久大學聯盟共同合作開設「AI應用規劃師培訓班」,第一期結訓後有八成學員成功考取經濟部IPAS AI應用規劃師初級證照,第二期更吸引超過500人報名。觀察學員的學經歷分布,有8成是在職者,主要任職於科技業、金融業、醫療業三大產業,另外2成則是在學生。

輝達市值可望攻上4兆美元 還有不被AI取代的工作嗎?!

輝達市值可望攻上4兆美元 還有不被AI取代的工作嗎?!

陳怡瑄 2025-07-02

輝達股價在(6/30)再度上漲,整個 6 月累計上漲約 15%,是標普 500 漲幅的超過三倍,也讓這家全球最重要科技公司的市值快速逼近 4 兆美元。而輝達將在 8 月底公布上季財報,有分析師預估,上季獲利將年增 45%,達到每股 99 美分。企業 AI 投資熱潮,可望持續推升輝達股價。

夏日必修甜點課!泰國if椰子水首度聯名 ABC Cooking Studio 推出期間限定「椰香慕斯 Coconut Mousse」課程,打造夏日清爽生活風格

夏日必修甜點課!泰國if椰子水首度聯名 ABC Cooking Studio 推出期間限定「椰香慕斯 Coconut Mousse」課程,打造夏日清爽生活風格

陳怡瑄 2025-06-27

盛夏來襲,甜點不僅要美味,更要清爽療癒。來自泰國的天然飲品品牌 if 椰子水首度攜手日本知名廚藝教室 ABC Cooking Studio,推出7月限定「椰香慕斯 Coconut Mousse」甜點體驗課程,首次將泰國純正天然香水椰子水融入甜點製程,打造滑順口感、層次豐富的夏季限定甜品,為甜點控與風格族群帶來一場視覺與味覺兼具的沁涼系手作體驗。

打造文化輸出與品牌國際化雙引擎 食在力量美食產業交流協會攜台灣餐飲品牌出征 TCCNA 聯合總會年會 深化新東向策略!

打造文化輸出與品牌國際化雙引擎 食在力量美食產業交流協會攜台灣餐飲品牌出征 TCCNA 聯合總會年會 深化新東向策略!

陳怡瑄 2025-06-23

為呼應政府新東向政策、推廣台灣餐飲文化並深化國際交流,由食在力量美食產業交流協會組成的台灣餐飲業代表團,於 2025 年 6 月 12 日至 15 日完成赴美參訪行程,並應邀出席第37屆北美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TCCNA)第三次理監事年會。

『腦袋不同步,陪伴要同步』接住不一樣的青少年 -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制度推動

『腦袋不同步,陪伴要同步』接住不一樣的青少年 -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制度推動

陳怡瑄 2025-06-20

「健康是個人與家庭最重要的資產。」這句話,不僅是醫療專業的信念,也正逐漸成為台灣公共政策的核心價值之一。在健康台灣推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真正的健康,從來不只是醫療體系的事,而是家庭、教育、社會與制度共同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