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頁面

熬過嚴冬 夏韻芬走出富樂人生

幸福不曾離開 我們終將重逢

何子涵 2021-02-02

爽朗的笑聲是廣大聽友及粉絲對夏韻芬的第一印象,只有親近她的人才知道,今天的燦然與堅強是用幾度痛不欲生的生命經驗換來的,夏韻芬的故事未必炫目精彩卻深刻動人,咬牙爬出深谷蔭地,除了理財,她對生命的感知與感恩惜福更值得分享。

【文‧何子涵 攝影‧徐裕庭】
 

擁有深厚財經背景,夏韻芬擅長與觀眾分享理財資訊,有「生活財經教母」的美譽。二○二○疫情嚴峻既定的演講與公開活動一律停擺,工作量銳減讓熱愛工作的她有機會體驗前所未有的「悠閒」時光,但忙慣了的夏韻芬仍不安於「舒適」,她告訴自己:「總得做點事情記錄也填滿這段特別的日子」。

 

當你感到悲傷時,也許可思考裏頭是否有其他涵意的祝福。
 
被迫「中場休息」嚐盡人生百味
 
疫情打亂所有人的生活與工作步調,經歷許多生命重大難關與考驗的夏韻芬反倒認為人「福禍相倚」才是人生實相,「你感到悲傷時,也許可思考裏頭是否有其他含意的祝福」。

有感國際疫情惡化,台灣社會強烈的不安氣氛與負面思考,加上勞保退休年金改革政策不明朗,許多族群互相歧視,夏韻芬開始思考從國人的退休規劃出發,集結她主持廣播節目多年所見所聞的動人故事出一可以溫暖人心的書,心動不如行動,二○二○四月,夏韻芬便與在天下雜誌談定出書計畫。

生性浪漫的夏韻芬選定十二月二十五號出書,「聖誕節是多麼美好特別的日子,出這本書最合適了!」她笑著說出版單位好友雖是多年夥伴,認真較勁仍像「兩個女人的戰爭」,經過多次協調與激戰,《找個理由來退休:夏韻芬富樂中年學》終於順產,出書不為賺版稅,只因這是個對她充滿意義且有趣的活兒,「書可以年年出,但讀者可分辨出是否為作者沉澱下的產物」,向來以高標準自我要求的她必須對自己和讀者有交代。

生命的拐點永遠來得又快又猛。五十歲那年,夏韻芬和友人前往台東三仙台旅行,歡樂忘憂之際,腿部因之前車禍開刀所裝的鋼釘突然斷裂,硬生生從大腿穿出當場血流如注,讓她痛不欲生,隨後便由台東的部落青年緊急負壓止血,搭乘民間救護車趕往台北大醫院,那三小時對夏韻芬來說宛如人間煉獄,身體承受巨大疼痛加上生理需求憋不住尿,「沒關係!你就尿吧!」整車皆是男性,她完全做不到!好不容易「熬」到台北,「我的眼淚跟尿是一起的!」滿腹委屈與痛楚的夏韻芬想起一路上的窘迫不安,抱著母親便放聲大哭。

術後腳上一道不短的傷疤被總朋友笑稱是「高速公路」,也不能理解她為何卻總穿裙子,其實夏韻芬無法說出口的是獨自一人如廁的窘境,「穿裙子真的方便多了」。重傷後的經歷讓她學會不批評別人,「批評太容易了,但是理解卻很難」,面對老天的一連串考驗,夏韻芬坦言是她「最沉重的功課」,但走過黑暗與低潮,她一次次重新站起來,「不讓眼淚白流」,更相信懷著希望一切都會轉好。

用自己的痛替別人堅強
 
她提到有次前往偏鄉地區探望一位多重障礙的孩子,家境清貧的一家人相互依靠,臉上卻不見笑容,痛苦的不只是病童,還有家人;父母沮喪到懷疑自己做了壞事才會生下這樣的孩子,「洗澡洗了十七年,我做他的雙腳,揹著他上下樓,卻不曾聽見他喊我一聲爸爸」,既無力又心酸的抱怨道出一位父親深沉的苦,讓夏韻芬為之動容,安慰那位父親時,說出自己未曾想過的話,「至少您的孩子還在身邊」一句話同時切中兩位父母的心,兩人當下相擁而泣,深刻的慰藉與理解只有走過的人才懂。

這樣的經歷讓夏韻芬看見比自己更辛苦的人,沒想到竟然可以用自己走過的苦難給另一個人一點點希望與安慰,「我的眼淚就沒有白流,也算值得了!」她小女人的感性與椎心之痛讓旁人都動容。「與其在家自己流眼淚,不如走出家門,張開雙手去擁抱那些與你有類似苦痛的人,哭過之後,我們還可以一起笑」,這就是夏韻芬的堅強與勇敢。

歷經意外喪子及五十歲後兩次斷腿摧折,夏韻芬用「終將重逢」四個字支持自己重新站起來過好每一天,不再自怨自艾而是化眼淚為暖陽,去照顧更多需要協助的人。

走過生命無常,夏韻芬沒有抱怨也學會順從生命的安排,「人生的酸甜苦辣不一定按照順序來,也許是一起來」,朋友曾問她無常一起來是何滋味?她說:「非常難吃,但還是得吃,而且還要說謝謝」,並用一杯咖啡比喻人生智慧,好多人喝咖啡不喜歡喝酸,但沒有酸哪能體悟出回甘的滋味。
 
導正思維再談理財
 
理財是夏韻芬的本行也是強項,但多數人只求獲利卻不求甚解。她以台灣人熱愛買房置產為例:投資房屋像買一個Pizza,當你擁有一個大Pizza你會覺得自己往後生活無虞,但問題在於這塊大Pizza要切成幾塊來吃,是十塊還是三十塊,是十年還是三十年?是否也把通膨算進資產成本?
花時間把退休問題搞清楚,「不是急著想幾歲退休,而是檢核自己在邁入退休前的規劃是否完善?」對父母該如何將身後財移轉給子女,她也有獨到見解:許多父母會提早買終身險給子女,卻又將未繳完的保單交給子女繼續繳清,導致子女沒有收入就得先「負債」,在她眼中這叫「負擔」而不是愛護。夏韻芬強調,「理財教育不單只是管理財富,還涉及關係理解」 ,近幾年台灣社會出現許多「啃老族」,她的觀念是每個人都自己該盡的義務,父母切勿讓孩子過度依賴,才能維繫關係健康。

少子化時代,年輕人在舒適圈待久了,少了上一代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與能耐,夏韻芬特別鼓勵年輕世代要培養「賺錢能力」和「移動能力」,她認為有能力賺錢是對自己的肯定,學習「移動」可探索城市與世界的美好並看到差異性,也鼓勵年輕人多嘗試喜歡自己的工作,跟主管有正向反饋,進而提高工作效能,達成雙贏;中年之後則要有「發光的能力」,提攜與照顧後輩並透過經驗分享把溫暖的種子遍地開花。